返回博客列表

AI越强,人类越需要思考力

写在AI逐步普及的当下。

2025-07-273 分钟阅读Yaron
#编程以外的事#关于AI的思考

01|任务切割时代,我们越来越像“独立作业者”

我越来越意识到,当下很多工作的结构,正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。尤其在内容、产品、运营等领域,任务的组织方式越来越趋向“独立作业”模式——一个人负责一个完整模块,拆分到极致,执行到个人。你可以完全闭门完成它,不需要协作,不需要讨论,甚至不需要知道别人怎么做。 乍一看,这是效率的提升。但长期来看,它其实也带来了问题。我们每个人都像是一颗颗螺丝钉,精密但孤立。如果不主动打破这种封闭,很容易陷入路径依赖,用过去的经验机械地重复执行,而失去了对整体的感知。

02|与AI对话,是打破思维惯性的第一步

我认为,一个突破口是“在做事之前思考如何做”,并尝试通过外部对话拓展自己的视角。这个对话的对象,可以是同事,也可以是AI。 我现在常常会在动手之前,和AI聊一聊。这种交流并不是为了获取一个标准答案,而是刻意打破自己的惯性思维。它让我意识到:原来一件事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切入,有不同的路径,甚至完全不同的底层逻辑。这种过程,实际上是重新“打开”你的思考系统。

03|从“螺丝钉”到“系统思维”:工作方式的转型

很多人诟病“螺丝钉效应”,觉得工作重复、没有价值。但实际上,关键问题并不在于任务本身是否琐碎,而在于你有没有从整体角度去理解它。如果只是局限于那“一亩三分地”,那确实永远只是螺丝钉;但如果愿意去思考这颗螺丝钉在整个系统中扮演的角色,了解上游的需求和下游的联动,那么它就不再只是一个零件,而是链路中的关键节点。 这种认知上的差异,也决定了一个人在职业周期中的弹性和可迁移性。当外部环境变化,系统重新洗牌时,只有那些具备全局理解能力的人,才能快速找到自己的位置,而不是陷入“中年危机”或“被替代焦虑”。

04|AI不是替代者,而是能力放大器

这也是我为什么越来越重视AI的使用——不是把它当作工具,而是当作一个陪伴我思考的对象。 刚开始接触AI时,我也和大多数人一样,会被“AI取代人类”的论调吓到。但真正用了一段时间后,我发现:AI的确能力惊人,但它本质上仍然只是一个执行器。它可以是全能实习生,也可以是初级工程师,甚至完成一些高级任务。但前提是,它必须被一个有经验、有判断力的人正确地引导。 如果操作者是一个“空白用户”,只是告诉AI“你帮我做个什么”,那它产出的内容,很大概率是不可用的。AI无法代替你对问题的定义,无法代替你做出判断和选择。它的强,是“在一个人的逻辑系统之下变强”。

05|未来真正的竞争力,是你的认知方式

这也是我目前最大的感受:真正不可替代的,不是技能,而是你的思考方式。 未来的核心能力,不是写代码的速度,也不是文字的流畅程度,而是你能不能清晰地识别问题、理解本质、拆解任务,并用合适的方式驱动AI协同完成。AI可以放大你的执行力,但它放不大你的思维力。 所以,与其焦虑“会不会被AI取代”,不如反过来问问自己:在这个时代,我的不可替代性,到底建立在什么之上?